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于都葛坳澄江村、一个特殊客家古村(热门篇)

    信息发布者:澄江村家家乐
    2017-09-20 20:46:02   转载

    微信文章《于都葛坳澄江村、一个特殊客家古村》由微信公众号【客家网】发布,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于都县葛坳乡澄江村是于都古村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它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客家古村,还与地理堪舆学界的祖师杨筠松、民族英雄文天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你想接近自然,又想深入地接触并了解客家文化,澄江村是个绝好的去处。澄江村位于于都县葛坳乡。不过是一个村子,如今村里人口不超过2000人,但是数点澄江村的...,希望对您有帮助.

    于都葛坳澄江村、一个特殊客家古村(热门篇)

    般的盆地中绕了一个弯,留下一个千古传奇的澄江村...它位于江西省于都县葛坳乡,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古...随处可见,客家传统世代相传,是罕见的客家千年古...

    于都葛坳澄江村、一个特殊客家古村(精选篇)

    融汇世界的客家 展示客家的世界

    我们致力于客家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

    讲述客家故事,带您领略绚丽客家风情
    本文源自于都网,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时间来到2017年,长征胜利已经80年有余了,全社会都在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力图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与此同时,更多人将目光聚集到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于都县。作为长征精神的发源地之一,于都拥有众多革命旧址,是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区。除此之外,于都还是一座千年古县城,县境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于都县葛坳乡澄江村是于都古村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它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客家古村,还与地理堪舆学界的祖师杨筠松、民族英雄文天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澄江村村落肌理保存较为完好,一栋栋古民居组成几大建筑群,井然有序地分布在村中的“井”字形古巷两旁。

    村子四周群山环绕,犹如世外桃源

    澄江村位于赣州市于都县葛坳乡境内,此处北近宁都,东靠瑞金,西依兴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从赣州市区出发,沿319国道葛坳乡路段右转,不久便可到达澄江村。

    于都县地貌复杂,有丘陵、盆地、山地,也有宽广的河谷平原及岗地,境内既有千米以上高峰,也有数百米的低山。县境南、东、北三面地势较高,分布有绵延的中低山脉。澄江村正是坐落在于都县北部的低山群中。

    澄江村坐西向东,依山而建,村后的后龙山是村子名副其实的“靠山”,村前的七八座小山连成一线,则如同天然的巨大照壁。后龙山自南向北延伸,在距村子一侧二三百米处与村前小山相连,在村子周围形成了一个近乎闭合的数百米高的环形山。

    澄溪河由北向南,穿过环形山,来到这个坐落在山间盆地的小村,尔后蜿蜒绕村而过,又从两山交汇处款款南流,最终汇入梅江。澄江村四季如春,千岩竞秀,河水浸润着这片“世外桃源”,带来了百顷良田,也孕育了古村悠久的历史文化。

    建村于后唐,由杨筠松弟子选址

    驻足澄江村北门,只见两棵直径近两米的高大的古樟屹立在大门前,仿佛在默默守卫着村子。澄江村村主任谭福荣告诉记者,这两棵樟树是古人种下的迎客樟,树龄达七八百年。由此可见,澄江村的历史更为久远。

    告别两棵古樟,进入古村,开阔的田野和一栋栋民居以及远处绿意盎然的群山便尽收眼底了。谭福荣称,澄江村人口不超过2000人,都为谭姓。据《澄江谭氏族谱》记载,澄江村始建于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澄江谭氏的先祖是唐末虔州(今赣州)防御使(地方军事长官)谭全播,开基祖则是谭全播之子谭文谟。谭文谟的岳父刘江东拜师地理堪舆学祖师杨筠松门下,学得一身堪舆学知识。待到谭文谟欲携家人归隐之时,刘江东为其挑选了一处风光秀丽、风水极佳的所在,便是今天的澄江村。

    千百年来,澄江谭氏利用村子处于都、宁都、瑞金三地交通要冲的有利位置,勤劳奋斗,不懈经营,在北宋时,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族。历经宋、元、明、清四朝,澄江村逐渐繁荣,村中人才辈出,古建筑星罗棋布,是当地首屈一指的风水文化名村。

    村落四周筑墙设门,文天祥为村门题字

    据谭福荣介绍,古代澄江村人在耕读传家,入仕为官的同时,也不忘经商致富。澄江村的商人很多都能有所成,他们也乐于回乡建设家园以光耀门楣。在宋代时,澄江村已被建造得有声有色,村中民居、祠堂、学堂、商铺应有尽有。“当时因为村子富有,村人担心引来盗贼,还在村子四周建起了围墙,只在北、东、南三面留有村门,供村人出入。”谭福荣说。

    筑起了围墙的澄江村如同一座城堡,村人生活在其中也更有安全感了。数百年来,围墙几近修葺,保卫着村人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新中国成立后,围墙终于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变作残垣断壁。如今在村子的东门处,还能看见约300米长的墙基,依稀可以看到其往日的繁华。

    澄江谭氏能够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十分注重教育。据说,宋朝时,文天祥的父亲曾受聘在澄江村中教书,幼年的文天祥也随父亲在村中生活了数年,受到村人的恩惠。据《澄江谭氏族谱》记载,南宋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澄江村人修筑围墙、开设村门,文天祥还特地为村门题字,并为谭氏族谱作序。

    鹅卵石巷道串连古建筑群,村中排水系统发达

    千百年来,澄江谭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也留下了总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的古建筑群。于都县客家联谊会副会长谭年清是澄江村人,对村子的历史、古迹了解颇深,他告诉记者,村中现有明清时期的客家祠堂24座,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始建于宋代。

    村中古民居以这24座祠堂为中心,在其周围有序排列着,形成了几个古建筑群。房屋之间有古巷连接,若是从山上往下俯瞰,便会发现,这些小巷组成了一个大大的“井”字,一栋栋古建筑就矗立在巷道两侧。

    沿着着鹅卵石古巷一路前行,不久便来到了村子中心的祠堂群前。排在最前面的一座祠堂名为“中宪第”,谭年清说,这是古代村人为纪念曾官至大夫的谭文景而建造的。同后面的23座祠堂一样,“中宪第”巍峨壮观,建筑内雕刻精美,足见澄江村曾经的辉煌。

    澄江村的排水系统也很发达。由于村子背靠后龙山,巷道一侧的排水沟便可顺着地势,将雨水、生活用水等排到村中池塘。如此一来,即使是梅雨时节,巷道上也不会雨水横流,村中也不会太过潮湿。

    村中的数口池塘不仅可以净化雨水、污水,还可起到消防、灌溉等作用。池塘并不是这个排水系统的终点,排入池塘的水还会顺着村中的沟渠一路向下,最终汇入澄溪河中。

    村民注重保护文物,村中存留众多古迹

    自后唐时建村以来,澄江村历经繁华,曾富甲一方的澄江谭氏在村中修建了一座座祠堂、牌坊、寺庙、民居、茶亭、学堂,此外,村中还遗留有古时的石雕、水井、器皿等文物古迹。在澄江村东南侧,还有一处始建于宋代的占地上万平方米的澄江圩。这些历史遗存是古村人善于经商、重视教育、为官入仕的明证,它们之所以能留存下来,则离不开村人对祖宗遗产的精心维护。

    谭福荣告诉记者,澄江村人历来都很重视文物保护。近年来,村人成立了澄江古建筑群管理委员会,踊跃投入到对村中古迹的保护中,还曾多次自筹资金用于修缮受损的古建筑。澄江村人相信,这个历经千年的历史文化名村必将越来越好。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